“双修”“双城”:按下宜居城市建设“快进键”
“双修”“双城”:按下宜居城市建设“快进键”本报记者 郭艳菊2016-07-08 04:25:23
三亚河清白鹭飞 蒙明珠 摄
美景满目凤凰路 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
绿意盎然抱坡岭 蒙明珠 摄
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(以下简称“双修”),建设宜居城市,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中国城市发展定的调。作为“双修”“双城”(海绵城市、综合管廊城市)唯一双料试点城市,三亚承担着探路的艰巨任务。2015年6月以来,经过一年的全力推进,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,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驶进了宜居城市建设的“快车道”。
成效明显——
山、海、河美丽“蝶变”
省委常委、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多次强调,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核心竞争力,也是三亚最大的民生。对山、海、河的修复,成为三亚生态修复的第一步。一年来,三亚的秃头山绿了,海边沙滩种上了沙生植物,河水变清了,绿水、青山、蓝天、碧海让三亚变得更美。
2015年,三亚成为国家住建部“双修”试点后,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成为三亚“双修”的首批项目。一年来,随着“双修”工作的不断推进,抱坡岭裸露的山体陆续种上了黄花梨、木棉、凤凰木、小叶榕等树种,“秃头山”开始长“绿发”,披上了绿色“外衣”。
目前,抱坡岭已种植乔木近15万株,灌木苗近8万株,整个山体施工表面积约12万平方米,其中绿化覆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。抱坡岭山体修复规模在全省范围内较为罕见,这项工程已成为三亚生态修复示范工程。
抱坡岭废弃山体修复只是三亚生态修复工程的一小部分,市有关部门已编制全市受损山体生态修复规划,计划将43座废弃矿山逐步进行生态修复。市林业局局长朱传华表示,今年共安排山体修复项目14个,将投入1.47亿元修复22个受损山体。
在三亚湾长达15.1公里的海岸线上,市有关部门种植木麻黄、海风藤等多种防风固沙原生植物,计划用5年时间逐步恢复三亚湾生态。目前,已完成三亚湾原生植被的第一次种植工作,正在加强养护管理。
最令人欣慰是对三亚河的治理成果。2015年3月,三亚河污染曾被中央电视台曝光。之后,三亚下大决心治理三亚河,打响了治污攻坚战。三亚多部门联合行动,封堵排污口,拆除沿岸养殖场,新建污水管网,新建污水提升泵站,补种红树林……不到半年的时间,三亚河水质向好,白鹭翩翩起舞,栖息于两岸红树林之上。住在附近的市民最大的感受就是“这里的河水不臭了”,“白鹭更多了”。为此,《人民日报》专门以“河清引来白鹭飞”为题报道了三亚河治污的成果。
2016年5月2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三亚河畔调研时,看着三亚河良好的生态,高兴地称赞“这水质确实变好了,所以才引得白鹭来。”
内外兼修——
城市“面子”与“里子”同步提升
一个宜居的城市,不仅看起来要悦目,还要住起来舒服。
三亚的几条道路成为提升颜值的主角。承载三亚历史记忆的解放路,当仁不让地成为首批升级对象。从和平路起至光明路的解放路段综合改造项目全长420米,两侧路段共计改造840米,主要分为建筑立面改造、道路整治两大块。在建筑立面改造方面,统一外立面墙体颜色,使其符合三亚的城市特点与风貌,规范建筑物广告牌大小,并具有一定的美化性,恢复三亚城区部分街道原有的骑楼建筑特色,将私自封闭的廊道恢复原貌,或在原基础上进行增加改造。同时,对外墙悬挂物进行美化改造,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。在道路整治方面,将对破损道路进行修复,恢复人行道的休闲功能,增设休闲坐椅,栽种开花植被、遮阳树种,增加道路绿化。对人行道上的供变电箱、通讯箱等占用道路的设施全部入地,还路于民。
迎宾路、榆亚路、凤凰路是进出三亚的门户道路。过去,树种杂乱、绿量不够、绿线屡被侵占,实施“双修”“双城”试点以来,高大的糖棕耸立,人行道则种植遮阴树种,增加慢行道,增加街头公园绿地,进行海绵化改造。如今,三条道路已经美景满目。
与此同时,作为城市的“里子”,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在地下悄悄地进行。
在凤凰路边平坦的草地上,突兀冒出一条长满植被的土沟。顺着这条植草沟一直走,会看到一个雨水井盖,井盖的底下“藏着”一个巨大的蓄水池,池子前后有两个入口。为了防止泥沙枯叶流入,雨水进入蓄水池前会先在一个过滤池沉淀,沉淀后的清洁雨水才“获准”进入蓄水池。
这是能充分发挥“海绵吸水”功能的蓄水模块,由植草沟、过滤池、蓄水池等组成。这样一个蓄水池能储167吨水,整条凤凰路将建设10个蓄水模块,储水总量可达1670吨,可以有效降低雨水径流,减少洪涝灾害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综合管廊项目海棠湾海榆东线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进展顺利,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标段达到5个,施工单位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。综合管廊建设完成后,再要铺设管线,维修线路,都可以从管廊预留口进行施工作业。按照设计,管廊内部将安装照明、视频监控、气体监控等先进的管理设备,极大地减少管廊维护人工,节约维护成本。
与这种改造一样,在路上,在公园,在看不见的地下,海绵和管廊基础设施在悄悄提档升级。未来的三亚,有望下雨无积水,旱季有水用,马路不会被轻易挖开、占用。宜居,实至名归。
全速推进——
改进干部作风结硕果
最新一期的“双修”“双城”工作简报显示:“双修”“双城”的18个项目已经部分建成并发挥功效,其余的已陆续进场施工。截至7月1日,今年全市已拆除违章建筑156.69万平方米。三亚河整治方面,市住建局负责的30个排放口整治已全部进场施工并完工13处,市水务局负责的20座移动式污水处理站已完成建设,市生态环保局已立案处罚10家不规范排污单位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已清除广告牌1207块,清除横幅1241条……
“双修”“双城”一年出此成效,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、省委书记罗保铭、省长刘赐贵等领导同志关心和支持三亚建设发展的结果,是三亚干部群众扎实苦干的结果。
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是三亚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工作状态的写照。百日大会战、150天攻坚战,都是为“双修”“双城”擂响的战鼓。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张琦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吴岩峻身先士卒,作动员,看现场,听汇报,做批示,没有休息日,不分上下班,为推进项目只争朝夕。
各部门排查问题,执法整治,把“两学一做”的精神实质落实于“双修”“双城”的实践,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,实实在在地推动工作的每一步进展。
而在各项目的工地上,有的一线施工人员为了“双修”“双城”建设不得已推迟婚期,有的人晒得皮肤发红大中午顶烈日冒酷暑苦干,他们的衣服一整天都没有干过……
苦干、实干,高标准、出精品,三亚人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努力,全速推进“双修”“双城”建设,以实际行动为三亚的城市宜居进程按下“快进键”!一个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精品城市正呼之欲出!